文/张 博
2012年,媒体每天推送创业团队的成功故事,创业大街上每天都举办创业活动,于是,我辞掉招商银行总行的工作,开始了互联网创业之旅。
2013年初,我回到上海,认识了许多互联网公司的年轻人,跟他们讲我要做的事,慢慢聚起一支小团队。6月份项目正式启动,到国庆节前后陆续上线了两款APP;2014年春节前,已有两家VC口头承诺投资。
上半场似乎还不错。但是春节后,一家VC表示不投了,另一家做完尽职调查最终还是没有投资。此时团队已达15人,运营成本很高,我只好硬着头皮筹措资金维持团队运转。
经过数月努力,我们的产品斩获数万用户,但却很难形成交易闭环,不得不寻求转型,但时间却不多了。
2014年8月,我决定解散团队。至此,耗时一年半,累计投入200多万元,趟了很多坑,才懂得“创业不是你想创,想创就能创”。
虽然输了,但创业不悔。如果能够重来,我会换种玩法,让同样的投入产生10倍的价值。我相信所有的经历都会在未来产生正向的影响,除非你从不复盘,你不知道错在何处,你认怂害怕,那就真的是无法挽回的失败。反之,失败就只是一个绝妙的伏笔。
大佬们的成功故事背后,通常都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事故”,试错、试错,试着试着就对了。
创业要面对的残酷事实:成功是偶然,失败是常态。你有一颗强大心脏去坦然接受失败吗?
想法不管多好,都大概率一文不值
我和许多初次创业者一样,一开始都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好,甚至跟投资人聊项目的时候还要求对方签署保密协议,但实际上最初的想法对大多数创业者来说,并不会真正产生价值。
当你有一个想法的时候,通常有1000个人也想到了,但只有100个人真的去做,其中10个人做得还不错,最终只有两三个人笑到了最后。
这就是创业的“漏斗模型”。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你的想法无论多好,都大概率一文不值。更何况,成功的创业公司往往是经过多次转型才能取得成功,早已不是当初的设想。
所以,你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是:你是谁,为什么这件事你做更容易成功?
你的PPT做得很好
但想靠它融资不可能
如果你不是明星团队或者连续创业者,你很难靠一个PPT去专业投资人那里融资。
我们经常看到的种子轮、天使轮、A轮融资,通常对应的是你创业初期的三个阶段:想法阶段、验证阶段和复制阶段。
种子资金,通常来自你自己,当然也可能来自于熟悉你的朋友和家人。用这笔小钱做出样本,用户量不大但数据成长很快,初步验证了模式,你很自然会迎来专业VC的天使轮投资。
当你的用户量持续增长,你确信自己的模式已经被验证,可以砸钱去复制的时候,A轮融资自然会帮你完成梦想。
而我的错误在于,我在想法尚未验证的情况下,组织了一个完整团队、租了5A办公楼,消耗了过多种子资金。
创业团队用手和脚为自己的梦想投票,专业投资人用金钱为你的梦想投票,这些陌生人的信任从哪儿来?是你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会干活没用,你会败在思维没有什么高度
如果你创业之前为一家大公司工作,并没有真正参与过创业过程,你会很危险。因为成熟的平台通常早已走过了“从0到1”的过程,而“从0到1”和“从 1到N”,从战略到打法都是完全不同的。
你擅长的只是“干活”,在一个低风险的平台上去执行领导意图,这种能力和创业所需要的能力截然不同——创业需要颠覆性的思维。
说回我自己。BAT这些平台公司的成功让我看到了平台思维的巨大想象空间,所以我认为在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切换的过程中,存在细分领域形成新平台的机会。
最初的想法是要把线下服装批发市场里的数百万商户搬到手机上来,建立一个移动端的服装垂直领域的1688。但实际上,这种简单的“搬迁”模式毫无颠覆性。
虽然后来我们看到社交网络的爆发开启了微信开店的巨大需求,并开始满足这些需求,但与同期兴起的“微店”“口袋通”相比,受平台思维的影响,工具价值做得不够极致,错过了成为微信开店工具领跑者的机遇。
加法谁都会
你会做减法吗
许多创业者爱讲大故事,但商业模式和产品“设计”得越复杂,需要整合的资源越多,越难做成,好的项目常常用一句话就可以讲清楚,好的产品往往从一个痛点出发就能迅速做大。
我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比如,一开始就想做平台,讲流量的故事;在做产品时,我要求像淘宝App一样,功能齐全,还要加上聊天、生意圈。
这些都是典型的“加法”思维。实际上,在资金和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专注做工具也能成为一家大公司;把80%的资源投入到最核心的功能上,做到极致,快速迭代,用最小的成本试错,就能快速发展。
与我们同期出现的“微店”,虽然只做工具,只解决商户在微信里开店和支付的问题,却成了各大应用商店里的热门应用,2015年获腾讯投资,估值数十亿,这就是“减法”的力量。
而另一个坐拥百万商户、年流水百亿的微信开店工具“有赞”,在尝试了十个月之后正式宣布不再谋求成为流量“平台”。
所以,你会做“减法”吗?
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放弃
想和做之间有一道巨大的鸿沟,因为看似自洽的逻辑,常常基于许多假设,这些假设是需要市场检验的。
我们在推广产品的过程中发现,批发商不愿意在线上公开底价,生怕对线下代理商造成冲击,而我们的平台流量还不能帮他们产生大的增量,批发交易也很难完全在线上完成,因此始终无法以成功案例形成示范效应。
我们走过了“让用户知道我们”“让用户认同我们”“让用户看到许多人在用”的阶段,却在最重要的“让用户看到成功案例”的环节上难以突破。
这时,我是该坚持还是该放弃呢?
今天的我会选择放弃,但那时的我选择了坚持,并为这份坚持付出了沉重代价——又耗费了半年时间和百万资金。
原有的产品已错过时间窗口,探讨新的转型方向始终难以达成共识,甚至选择做外包项目来维持团队生存,最后还是决定解散团队。
回过头来复盘,我的体会是,集中资源在核心需求点上,迅速投放市场验证。如果你的想法是对的且你的执行力够强,那么短期内用户会快速成长且留存率很高,你就应该坚持下去,耐心等待市场爆发的那一天。
你总是想着帮别人转型
但你注定是失败的
我们最初希望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大潮帮助中国数百万线下服装批发商转型,拥抱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意模式。但问题是,他们的衰落本质上是传统的层层批发的分销方式正在被去中介化的电商模式所取代。
1688和淘宝从供应链和消费者两个方向强力挤压,形成了线上线下巨大的价格差,而传统分销和电商模式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玩法,需要截然不同的能力,转型意味着左手打右手,矛盾重重。
所以,我们的事业看起来很“伟大”,很有“情怀”,事实上违背了去中介化的大趋势。
开门最重要的是哪几件事
持家需要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创业需要什么呢?许多创业者不懂技术,以为找几个不错的技术人员就可以创业了,其实远远不够。
我认为开门最重要的三件事是:好想法、好产品、好PR。战略永远比战术重要,想错了就无法做对;产品的简单易用比任何宣传都更有说服力,没有好产品,好想法无以附体;社交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战场,每一篇“10w+”都像一颗“原子弹”一样帮你省下了千军万马。
你的团队既会“想”,又会“做”,还会“说”吗?
猪已经趴在风口了,可你能撑到风来吗
谁都想做一头趴在风口上的猪,问题是,就算你真的找到了风口,你还得不早不晚地趴过去。太早,市场还要三五年才能爆发,你成为了先烈;太晚,好几头猪已经堵在风口了,人家位置比你好,体积比你大,风来了也没你什么事。
热剧《剃刀边缘》里马伊琍对文章说,“有一种胜利来自于煎熬”。创业亦是如此,你提前卡了位,然后就得“熬”,熬到起风的那一刻。这一熬,起码一年,也可能是两年。靠什么熬?现金流。
业务收入也好,风险投资也好,有现金流才能活下去。你有创收的能力吗?你有找钱的能力吗?
墨菲定律无处不在,如何自救
一旦开始了创业之旅,你就像“超级玛丽”一样,开始了踩坑之旅。不确定性是唯一可以确定的,哪一脚踏空了都可能失败。
“墨菲定律”说的是,你所担心的就必然会发生,唯一的自救方式是做好充分准备,如果有意外,还有B计划 。
比如,当我接触了十余家机构,有两家风投表达了口头意向的时候,我曾担心有没有可能两家都不投了呢?那我的资金链可就断了。
果然毫无惊喜,你担心什么就来什么。但如果我们同时与四五十家VC沟通,有10家机构有投资意向的话,最后获投的概率会不会大得多?
创业需要all in ,但创业不是赌博。你需要在每件重要的事情上尽全力,目的是把胜率增加再增加,直到必胜。
速度决定高度,时间决定空间
重要的事说几遍都不为过:速度!速度!速度!时间!时间!时间!
互联网创业极其残酷,在一个细分领域里,常常只有前两名能够活得好,一旦你成为领跑者,所有的资源都会向你聚集;反之,时间窗口一旦关闭,机会迅速归零。
如果这些已经把你吓到,你的确不适合创业;反之,我要祝福你,你必将比我收获更多。
CopyRight 2015-2018,Power By www.cncbo.com Inc.All Rights Resered 邮箱:360737408@QQ.com 编辑部电话:4001153315
本网除注明来源中国品牌官网的文章外,其他均为来源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C)版权所有 中国品牌官网 工信部网络备案:京ICP备13034703号-7